/EN

行业洞察

媒体中心 首页 / 新闻中心 / 行业洞察 / 通快的 “飞轮”开始在增材制造业务转动

通快的 “飞轮”开始在增材制造业务转动

文章和图片来源:        时间:2021.12.27        点击率:

 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,通快集团已经从家族企业成长为全球激光大厂。乐鱼亚洲视角团队来到了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通快亚太区总部,与亚太区激光应用中心总监Franz Lehleuter先生及3D打印技术经理李忠轮先生就公司近些年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交流。


  Franz Lehleuter

  以下内容整理自采访记录


 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做本地化

  Franz先生于1978年加入通快,那一年,也正是通快敏锐意识到激光在工业应用上的潜力,并将当时的成熟技术与这项新技术进行组合研发的一年。1985年,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工业激光器;1987 年便率先在德国总部成立了全球第一个激光应用中心(以下简称“LAC”);1996年就有了自己的激光金属选区熔化,以及熔覆的技术与产品;2005年在中国成立了全球第二家,也是全球第二大LAC。

  经过近20年的发展,通快在中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制造经验,如今的通快(中国)也更注重实践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与构建“本地化”的战略。


  位于江苏太仓的通快亚太区总部

  Franz先生非常注重“以人为本”,LAC在他心目中不单单是一个研发和应用中心的名字,团队里的三十多位资深工程师才是这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其次才是机器设备。设备虽然是德国制造,但仍然需要不断与中国客户进行沟通,品牌与客户之间的信任才能一步步建立。

  “本地化”并非只是在中国组装产品以及组建中国团队。首先,Franz认为产品的本地化是要创造更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。其次,在增材制造这一业务板块,通快正在进行一项本地供应商认证工作,目前也已经认证了几家优质的国内粉末供应商。最后,通快在中国设立的“全球第二大”LAC,不仅指占地面积,还意味着这里工程师所具备的知识储备足够“大”。

  为了便于理解,李忠轮先生举了个例子: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遥遥领先,在这样的大趋势下,通过中国与许多头部厂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,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了多项研发、测试工艺。这得益于通快中国LAC同时具备增材、焊接、切割等多项技术储备,这样的无缝协作,让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能够向德国输出先进技术的中心。







  餐厅外部可转动遮光板,可调节室内温度与光照

  通快集团已经把中国作为第二故乡,Franz先生还说到:“我们正着手准备在深圳设立LAC。想在中国取得成功,就必须将中国客户的想法付诸实践,生产中国特色的产品。正如大家熟知的德国大众集团,他们有中国制造的汽车,外型看上去差不多,但内部却是有差别的。通快也在做一件这样的事:不仅在中国进行研发工作,同时也创造专利,每项专利是中国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”

  虽然疫情的影响还在持续,通快2020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了51%,这的确是相当大的飞跃。据了解,中国已经成为通快的第二大海外市场。此外,作为思虑长远的企业,通快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践行绿色环保的企业发展道路。目前,通快中国已在集团内部率先实现厂房屋顶100%覆盖光伏设备。未来还将通过采购绿色电力,从而获得100%的可再生能源电力。







  进阶到新领域的应用

  正是基于在激光器和机床制造双领域的长期投入和多项核心技术,通快在增材制造具有独特的优势也积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。目前,通快增材设备在齿科、骨科、模具、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应用,值得一提的是在汽车电池方面的应用研究。

  电芯是动力电池最小电能存储单元,电芯的寿命直接影响着动力电池的寿命。电芯的制造方法不仅关系到电芯本身的质量,而且也大大影响着制造的效率。电芯顶盖进行密封焊接是电芯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,不仅要保证可大批量生产,还要保证焊接后表面均匀,没有气孔与断点。

  应用于电芯顶盖超高速扫描焊接的喷嘴,通快采用了激光3D打印,兼得了环绕形层流结构和一体式吸尘设计,这是传统技术达不到的焊接效果。据了解,该喷嘴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保护,为多个海外国家提供这项前沿技术的支持。


  发明专利实体模型

  由此可见,“飞轮效应”在通快已经有所体现。如果一家企业只做3D打印的话,累积到的行业经验可能需要依靠供应商或者客户。而正是因为通快亚太区激光应用中心的存在,不管是切割、焊接,还是增材制造、微加工,都可以进行相互间的协同。


  通快专利技术荣获中国激光金耀奖金奖


  拒绝内卷,集中研发

  “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价格。”在问到面对市场竞争,李忠轮先生这样说道。

  这不仅仅是通快遇到的挑战,像EOS、SLM Solutions这样的德资企业在中国也都面临这个问题。通快在人员管理、研发等方面都投入了很多,近几年受到行业追捧的粉床监控,熔池监控,无支撑等技术是目前大部分国产设备不具备的功能。这些功能同样是影响定价的关键。

  通快的设备在构造上有一个很大的优势:相比常见的方形的基板,通快运用的是圆形基板,由此推出了“可更换缸”的概念:每个“缸”只打印一种材料。零件打印结束之后,可将整个加工平台(供粉桶)从设备中取出,随后快速更换到另一个新的“桶”里面,整个过程缩短了设备的清理时间,可继续进行下一个打印工作。


  在设备运行的同时,可以进行粉末回收的工作,这种构造大大节省了工作时间,还可以有效避免在更换粉末过程中造成的粉末污染问题。李忠轮先生还补充道:“不同于在中国的情况,德国的人力成本相对高昂,所以德国企业会选择去购买一台高效的设备去取代很多名人工。”

  同时,为了解决像铜、铝这样的高反材料在焊接的过程中性能弱的问题,通快近些年花了很多研发成本与精力在“绿光”上。作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新研发出的绿光激光器设备的确很吸引人,但是略高昂的设备价格和目前的初步配置影响了客户的买单意愿。


  通快目标在2023年左右在中国推出TruPrint5000绿光版,从成本上估计售价不会太便宜,但是打印空间会扩大至300mm直径*400mm高度,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应用。关于绿光与铜方面的研究,通快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高校参与进来。目前他们已与上海交通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、长春理工大学等成立联合实验室并进行多项合作研究。


  根据通快上一财年的财报显示(2020.7.1-2021.6.30):研发(经费)相较于营业额的占比达到了10.9%,是史上最高的一年。通快是一个不受投资者影响的家族企业,并不追求短期利益,在过去几年,虽然整个大环境并不好,但仍旧在研发上不断地做投入。

  采访最后,Franz先生表达了对明年5月乐鱼亚洲展的期盼。他说:“希望新的一年,疫情的影响能进一步缩小。通快将带着新产品亮相2022年的乐鱼亚洲展,他期待大家可以放心地摘下口罩,在忙碌的展馆里握手言谈。”

  此次通快集团的专访让小编想起了Jim Collins所著的《Good to Great》中的一句话:

  “无论最终结果有多么戏剧性,从优秀到卓越的变革从不是一蹴而就。绝不是做对了某个奇迹事件最终就产生了指标,一定是不断推动一个沉重的飞轮,一圈圈旋转,最终产生突破,自己开始转起来。”